我院董波教授参加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
2024年10月24日,第一届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在绵阳师范学院举行,为期11天。工作坊由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承办,四川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四川青少年美育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以“从实求知”为主题,共同探讨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工作经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创会会长方李莉、长江学者纳日碧力戈、绵阳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陈黎明、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教授赵晓娜等专家、领导出席开幕式。
我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董波教授于10月26日为参与此次工作坊的学员做了精彩的讲座。董波教授作为第三课学术讲座与圆桌会议的主讲人、主持人,聚焦音乐的跨学科、跨文化研究,为学员们构建了对学科体系的整体认知。
26日上午,董波教授以《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结合》为题,用“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结合”的实际案例,带领学员们一同回溯了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从西方学术背景开始,至中国民族音乐学从“曲理”——“乐理”——“学理”的演变路径,更是详述了学术发展过程中伍国栋、曹本冶、洛秦、杨民康、杜亚雄、赵书峰等学者的突出贡献。此后,重点梳理了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本土化探索,从仪式音声、音乐与认同、音乐表演民族志、艺术乡建、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等方面,董波教授均发表了深通的见解,着重指出民族音乐学应亲身置身田野,关注动态、活态存在可考的艺术形式,并大胆树立全球视野,思考如何让中国声音走向世界。
随后的圆桌会议聚焦跨界交流,强调“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由董波教授主持,引领彝族非遗传承人与田野工作坊学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院工作人员杨志勇针对当今国际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其认为应加强跨界交流与互动。其他学员则以自身田野经验为例,认为应尤其注意局内人的身份局限。各位学员、非遗工作者都踊跃发表个人见解,展示了多元化的思维,加深了文化间的碰撞。此次工作坊不仅加深了青年学生对彝族文化的理解,更对田野工作研究有了更新的思考和更高的维度。
供稿:蔡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