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8日至14日,音乐舞蹈学院金世余博士、屠金梅博士与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音乐教育方向2010级硕士生曾璐莹与焦皓华一行四人前往梅州市大埔县进行为期7天的采风活动。大埔是岭南音乐三大乐种之一——广东汉乐的故乡,本次采风活动围绕广东汉乐生存的活态环境(包括民间艺人,艺术传承人,乐社等),音乐本体的传承、发展及衍变(包含对相关音乐文献的搜集),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展情况三方面展开。先后对“和韵”,“湖寮同仁”,“百侯”三大民间乐社,大埔汉乐研究会(以下简称汉研会),大埔汉剧团,大埔县八音锣鼓队进行了访查。采访了大埔广东汉乐研究会会长饶宝尤先生,广东汉乐代表性传承人罗邦龙先生(国家级)等当地知名汉乐家和民间艺人。先后走访了百侯镇、通议大夫第、大埔博物馆。
经过了7月9日一整天对大埔县城的勘察和了解,我们在10日一大早就展开了乐社访查工作,首先是采访“和韵”乐社。
“和韵”乐社是近年成立的新乐社,隶属于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社长李康恩,社员由退休教师和干部组成,其中包括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房雨林教授的大哥房现林老师。“和韵”乐社以自娱自乐,以乐会友,提高演奏技艺为宗旨,目标是为广东汉乐的传承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建设做贡献。虽然组建时间较短,但由于成员素质较高,资金相对充裕,因此整个乐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我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乐社成员为我们准备了甘甜的茶水和丰富的演出曲目,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旋律,如《浪淘沙》、《小桃红》等。在与乐社成员交谈中,我们用随身携带的录音录像设备做了详实的记录。这样既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不少课堂中无法习得的广东汉乐知识和演奏技巧。
乐社成员们希望我们此行能带回有利于广东汉乐传承和发展的信息,为广东汉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推广,青少年中普及出一份力。
当日下午,两位在我们的采风活动中自始自终都密切关注并给以热情支持的罗煜民先生和何水珠先生应邀来到了我们驻足的顺景商务酒店接受了采访。他们的到来,不仅为调查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还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分与汉乐传承相关的纸质资料。罗煜民先生目前在大埔县从事民俗活动,何水珠先生曾是汉剧团的干部,也是我们下一站即将采访的湖寮同仁乐社的副社长。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年刊《汉乐研究》一至十七期的编撰中也熔铸了他们的一份辛劳。
晚上八点,我们在退休教师同时也是乐社成员之一的胡先生带领下访查了位于县城所在地湖寮镇美食街的“同仁汉乐社”。乐社成立于2005年,由梅州市政协港澳委员会罗育平先生出资组建,得到原大埔县书记张文东等人的大力支持,现任社长为林锦旋,社员多为大埔县城中的汉乐爱好者。乐社每周都有活动,经常与周边乡镇,县市开展相互交流,曾多次参加各级政府组织的汉乐相关演出,由于乐社组建时间较长,且社员中老一辈汉乐艺人较多,因此演奏水平较高。
当晚的演出大部分是在雷雨声中进行的。然而,尽管门外是瓢泼大雨,门内的行家里手们却是热情不减,一口气为我们演奏了八首汉乐曲。最值得高兴的是原本由于听力问题而无法接受采访的汉乐传承人罗邦龙先生也冒着风雨前来助兴。让我们有幸一睹大师的尊容和演奏的风采。
7月11日下午我们访查了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研会属于政府民政部门批准的广东汉乐活动团体,自1989年成立以来已历22载,主持者为第六任会长饶宝尤先生,会员遍布大埔县各乡镇。目前汉研会下属有60多个乐社点,会刊为《汉乐研究》。汉研会负责举办各类县级汉乐相关活动,款项以政府划拨、赞助、学资三方面为主。
在访谈中,饶会长向我们简要介绍了广东汉乐的历史,相关文化,器乐教学及演奏,学校教育与年轻一代培养的情况等。他指出,近年来广东汉乐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汉研会经常组织各类演出,旗下的女子汉乐团,大埔汉剧团常往来于周边村镇,各县市,甚至是东南亚等地进行交流活动。演出的内容包括丝弦乐,中军班锣鼓等传统表演形式。目前,广东汉乐的推广活动得到了青少年的推崇,青年才俊的加盟,使得广东汉乐的传承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随后,饶会长向我们赠送了许多汉乐书稿。
7月12日,我们前往百侯镇访查。百侯旧称“白堠”,民国后改名为“百侯”,取“多出人才”之意。该镇距离大埔县城最近,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美誉。著名的“肇庆堂”,“通议大夫第”等古迹均位于此。
穿过人烟密集的市井,我们来到了该镇的广东汉乐社,在罗煜民先生和何水珠先生的介绍下,我们认识了开“夫妻档”的社长夫妇,男方擅长吹笛,女方擅长弹筝。他们组织百侯广东汉乐社的成员为我们献上了多曲汉乐经典,其中有《柳叶金》、《百家春》、《客风·出水莲》等。
在大埔县,很多的汉乐社都设立在商铺中,商铺白天开门营业,乐社晚间设局开锣,引得周边人众竞相观看。我们此次访查的百侯镇广东汉乐社,中军班锣鼓队等均采用此种经营方式。
7月13日,是采风活动的最后一天。我们在百事先生的带领下,走访了大埔县博物馆,一并访查了大埔汉剧团,在博物馆中,我们看到了大埔的风土人情,历史百科。在以汉乐为主题的展馆中我们详细阅读了每一则关于人物介绍和历史事件的信息,看到了演出用的脸谱、乐器。
汉剧团与博物馆仅一墙之隔,我们到达时,团长郑永华正带领团员排练经典剧目《七品芝麻官》,演员们对角色声情并茂的演绎令场下的我们也不禁哈哈大笑。随后剧团的伴奏乐队为我们上演了中军班吹打乐和丝弦乐。在郑团长的介绍下,我们详细了解了汉剧团的运作,日常排练、演出及相关活动的情况。
门牌上赫然写着“大埔县城八音汉乐中军班、狮班、大锣鼓队”,乍一看门牌,再一听名字——哇,好大的架势!的确,不仅是名字响当当,而且位置也是正对县政府门牌,真可谓是门当户对。
八音班自近代以来就是具有商业性质的汉乐社团组织,各地有红白喜事都会请他们前去演出,并支付相应费用,此传统沿袭至今。当艺人们听说我们第二天就要结束采风活动返回广州时,脸上都显露出不舍的表情,他们尽展才华,用一曲曲绕梁挽栋的丝弦锣鼓,一盘盘温润甘甜的茶品果点,极尽地主之谊和留恋之情,女主人公的一曲《百里奚认妻》唱段响彻繁星点点的大埔月空。直至深夜,众人仍久久不愿散去……筝箫弦胡长醉去,至今方觉不舍。
本次采风活动,我们从历史、人文、社科、教育、经济等多角度,通过访谈、调查的形式,以大埔县城为中心,对广东汉乐生存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广泛的了解,并获得了大量的一手、二手资料,为今后调查研究活动的深入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