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7日至12日,广州大学音乐舞蹈教育研究所所长、音乐舞蹈学院陈雅先教授、潘研娜博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音乐教育方向2010级硕士生邹雪姣和袁静静一行四人,前往潮州市进行了为期六天的音乐采风活动。潮州市是广东省的地级市,位于广东东部,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瓷都等美誉。潮州音乐以内涵丰富、品种多样著称。不同品种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乐器和演奏形式、演奏风格上。大致分为锣鼓乐、笛套古乐、弦诗乐、细乐、庙堂音乐、汉调音乐等。本次采风活动主要围绕潮州弦诗乐、潮州大锣鼓、潮剧这三种音乐形式展开,了解其生存的活态环境、音乐本体的传承发展及衍变和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情况等。先后对潮州民间乐团、西湖儒乐团、少儿潮剧团等三大乐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采访了潮州市文化局文艺科程福全科长、潮州大锣鼓代表性传承人黄义孝(国家级)、陈镇锡(省级)两位先生、潮乐传承人杨业成先生(韩山师院外聘教师)等当地名人名家。先后走访了磷溪镇、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潮州市图书馆、牌坊街、湘子桥等地。
潮州弦诗乐是民间丝竹乐,“弦诗乐”原指潮州古乐诗谱的演奏,现在已经逐渐成为潮州民间丝弦、吹管、弹拨等乐器独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的总称,是潮州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月7日晚,我们一行四人在潮州市文化局程福全科长的带领下,来到位于潮州市上水门一个名叫外江梨园公所的地方,观看潮州民乐团弦诗乐排练。这些演奏人员大都是中老年人,他们一般都是以一种自娱自乐、自我陶醉的形式表演,为我们表演了《寒鸦戏水》、《柳青娘》等传统曲目。这些老艺人都不需要使用乐谱,他们说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记住五、六十首乐曲,实在是让人佩服。
7月9日上午我们来到位于潮州市湘桥区太平路84号的西湖儒乐团,观看他们的弦诗乐表演。这些老艺人对于我们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给我们每人一杯亲手泡制的茶水,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潮州人民的热情与亲切。在随后的访谈中,这些老艺人也是非常亲切的与我们交谈,给我们介绍乐团的相关人员、排练情况、各种乐器、代表曲目以及政府支持等重要信息。让我们了解到椰胡、二弦(头弦)、潮州琵琶等乐器的形制与音色,大家都在现场踊跃的学习各种乐器。
潮州大锣鼓是广东潮汕地区民间传统音乐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种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是潮汕地区最具群众性的乐种之一。潮州大锣鼓以打击乐为主,是以大鼓为中心,以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乐队主奏,又是乐队指挥。鼓手槌击鼓心、鼓边、鼓沿,采取响击、闷击、重击、轻击以及节奏变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挥着乐队的演奏。
7月8日晚我们依旧在外江梨园公所欣赏潮州民间音乐团的成员给我们带来的潮州大锣鼓表演。以前只是通过电视或者视频间接的观看过潮州大锣鼓,这次是身临其近的感受潮州大锣鼓的震撼,气势磅礴,感觉心都在随着鼓点跳动,难怪有这么多的人喜欢潮州大锣鼓。从乐队成员来看,许多打击乐演奏员都是中学生和年轻人,看来潮州大锣鼓传承的非常好,这种生存状态和传承模式值得大家深入探究。在现场我们欣赏到了鼓王陈镇锡亲自上阵表演的一曲《庆丰收》,领略到了大师的鼓技和风采。同时也有幸在当晚偶遇到潮州大锣鼓研究专家苏巧筝女士。
7月10日晚上我们四人兵分两路,陈雅先教授和潘研娜博士去磷溪镇埔涵村观看乡村锣鼓队表演,邹雪姣和袁静静同学去外江梨园公所观看潮州大锣鼓现场教学指导。
7月11日上午我们四人依旧兵分两路,陈雅先教授和潘研娜博士去采访潮乐鼓制鼓传承人,邹雪姣和袁静静同学则去中华鼓王陈镇锡家中向“鼓王”学习,现场感受大锣鼓一对一教学。大锣鼓的鼓面由牛皮制成,做鼓的工序相当复杂,做成的锣鼓外形精美,但是这种制鼓工艺也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在陈镇锡家中,我们亲自体验到大师的教学风格,严谨认真但不失亲切。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是用潮汕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
7月10日上午,我们分别到两个地方观看了潮剧表演以及潮剧教学,一个是上面提到过的西湖儒乐团里的潮剧表演,一个是紧挨着西湖乐团的少儿潮剧团潮剧教学。西湖儒乐团里的潮剧表演大都是业余的票友组成的,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唱潮剧,从我们的采访中得知很多的表演者都是自己通过CD、DVD等音像学唱的潮剧,并没有通过专业的学习。但是他们演唱潮剧基本都是在十年以上,还有很多夫妻双双都喜欢潮剧,一起同台演出。少儿潮剧团里面的潮剧教学分为两部分,有一名专门教唱的老师,有一名专门教身段和动作的教师,也就是说演唱和动作是分开教学。这些孩子大多是小学生,非常可爱,个个学的有板有眼,听说他们小小年纪已经有过多次出国演出的经历。从孩子们的家长口中得知,这些小孩都是自己非常喜欢潮剧才来学习的,学的非常认真,家长也很支持,我们从这群小孩子的身上看到了潮剧充满光明的未来。
7月9日晚上,我们来到潮州市人民广场欣赏由潮州市文化局主办的潮剧演唱活动,这是潮州市文化局开展的一项文化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娱生活。
7月8日上午,我们来到中华鼓王陈镇锡家中进行采访,陈镇锡家的各种演出照片以及荣誉证书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不愧是一代名家。陈镇锡老师曾多次带领他的乐团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德国等地演出,其名声在海外华人中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经常被邀请出去教学。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陈镇锡老师的一生打鼓经历,从九岁开始打鼓,一直持续到如今六十九岁,六十年的打鼓生涯让我们感受到老一辈艺人对音乐的坚持和执着。
7月8日下午,韩山师院兼职潮乐教师、潮州音乐传承人杨业成老师不辞辛苦的来到我们入住的金龙大酒店,接受我们的采访。杨业成老师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精通潮州音乐的各个门类包括潮州大锣鼓、弦诗乐等,因为接受过专业的音乐学习,所以是一位将理论和技术结合的非常好的教师。杨业成老师从理论角度跟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潮州音乐的分类、潮州音乐的调式特征以及二四谱的正确唱法等等,让我们从理论的高度进一步认识了潮州音乐。
7月9日下午,我们来到潮州市文化局对文艺科程福全科长进行了采访。从程科长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潮州市当前音乐文化发展的概况以及政府对民间音乐的扶持政策。在采访结束的时候,程科长送给我们很多宝贵的潮州音乐音响资料,如潮州音乐音像系列之《潮乐采英》、《古韵新声》等。
7月10日下午,我们前往潮州音乐国家级传承人黄义孝家中进行采访。黄义孝老先生非常的和蔼,讲了许多有关潮州大锣鼓的故事,还给我们看了一些非常珍贵的老照片。
7月11日下午在韩山师院鲍镄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韩山师院图书馆查找资料。在图书馆里找到了许多与潮州音乐文化相关的书籍和期刊,如《潮州文化研究》、《潮汕文化百期选》、《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潮剧研究》、《潮剧志》等,有很多都是内部资料,非常珍贵。
7月12日上午我们又先后前往潮州市广播电视台和潮州市图书馆查找资料。在杨业成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广播电视台观看了他们在2011年春节期间拍的有关民俗活动的视频。随后又赶往潮州市图书馆,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我们很快找到了需要的资料,并用相机记录下重要的书籍信息以方便日后查阅。
转眼间就结束了六天的采风活动,这六天的所见所闻会让我们铭记一生,潮州人民的音容笑貌、潮州音乐的丰富多彩、潮州饮食的别具一格等都深深的映在了我们的脑海中。本次采风活动从历史,人文、社科、经济、政治等多角度,通过访谈、调查、观摩等方法,以潮州市为中心,对潮州民间音乐生存的现状、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了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并获得了大量的一手、二手资料,为随后深入的调查研究活动奠定了基础。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对于我们此次采风活动给予大力支持的潮州文化局程福全科长和每天陪同我们出去采风的韩山师院鲍镄老师,因为你们的热心帮助,使得我们顺利完成采风任务,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