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洛秦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发布日期:2015-03-28    浏览次数:

2015年3月26日上午10:30,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社社长、《音乐艺术》常务副主编,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史学学会副会长洛秦教授在广州大学文逸楼620教室,做了题为“城市音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音乐舞蹈学院院长马达教授主持,出席讲座的有党总支书记苏沛祺、副院长刘瑾教授、院长助理刘富琳教授、研究生部主任陈雅先教授及部分教师和研究生。

洛秦教授的讲座内容分为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研究的现状、城市音乐研究的研究方法、音乐城市研究与城市音乐研究的概况、城市音乐文化的界定及其特征、中国城市音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等五部分。

洛秦教授在第一部分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研究的现状中指出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大体分为三类,即传记写作、场所关注与进程研究。关于城市音乐的研究方法,洛教授指出应冲破学科之间的隔膜和各自的不足,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三者结合起来去研究这一新兴学科。其次,洛秦教授讲授了历史音乐学的音乐城市研究与城市音乐人类学研究。并以其专著《中国眼光:美国街头音乐及其社会文化》的内容为论据,阐明了城市音乐研究的社会价值。最后洛秦教授讲到了城市音乐文化的界定及其特征。指出城市不仅是个地理环境概念,更重要的是个文化空间概念。“城市音乐”应该是音乐存在的一种文化空间范围,但城市音乐又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与丰富性,所以其研究对象也具有多样性,因此,可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传统音乐在城市化中的变迁、音乐商品、媒体、生产与传播、音乐场所的社会功能、移民“离散”音乐现象、地方传统音乐城市化的社会性别研究、亚文化类与社会学角度的研究、音乐人物、学校与社团研究等。关于“城市音乐”的场域范畴。洛教授将其归纳为:国际空间、开放空间、流动空间、历史空间、虚拟空间、近我空间、复合空间等七类场域。即城市音乐的研究场域多样且丰富,它就是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正所谓“田野无处不在”。在讲座进入尾声时,洛秦教授谈到了中国城市音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目前“音乐上海学”这个概念的提出,促使上海音乐研究更具有学科意识,以及学理性。而就城市音乐现象而言,上海、广州等作为城市音乐研究的典型案例,还有许多有关城市音乐研究的潜在选题有待挖掘。洛秦教授的讲座,深化了大家对于城市音乐研究的认识,对于我院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舞蹈学院2014级研究生 张姗姗 撰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