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舞讲堂】第316期: 余丹红:音乐跨学科主题学习——概念及案例

发布日期:2025-03-18    浏览次数:

音舞讲堂316期:

余丹红:音乐跨学科主题学习——概念及案例


2025314日,我院“音舞讲堂”第316期学术活动顺利举行。此次讲堂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丹红,以“音乐跨学科主题学习:概念及案例”为题,为师生们带来一场贯通历史、审视当下、面向未来的深度学术讲座。

讲座中,余丹红教授首先回顾了国际视野下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提到1994年美国课程标准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以及2011年国内课标修订后的理念转向。她指出,中国音乐教育长期在审美哲学与实践哲学之间寻求平衡。她还介绍了上海过去二十年在艺术综合课程试验中的经验与教训,强调了教师专业能力对实现跨学科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围绕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余教授强调其相互关联、不可割裂的内在逻辑。她以高中教材《音乐与舞蹈》单元为例,详细阐述如何将历史背景、音乐表达与美学欣赏融入教学。

余教授还分享了具体的跨学科教学案例,包括古琴文化传承、配乐诗朗诵设计和科学家主题单元等多个精彩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展示了跨学科教学如何突破传统学科壁垒,达到深度融合。

针对跨学科教学可能弱化音乐学科主体性的疑虑,余教授提出明确的学术立场,强调音乐教育必须坚守自身学科根基,并以德国音乐教育的成功经验为例,呼吁教师通过终身学习以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挑战。

在互动答疑环节,余教授与现场师生就德育融合、跨学科研究方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建议研究者在清晰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确保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实效性。

讲座最后,主持人刘瑾院长对此次活动做出精彩点评,认为余教授的报告不仅提供了全球视野,更体现出对教学实践的深入思考,为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双重启迪。

本次讲座现场反响热烈,师生们纷纷表示,余教授的讲座提供了宝贵的理念和实践案例,极大地激发了教学和研究的创新热情,为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张圣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