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声》带给我的授课新思路
音乐舞蹈学院 音乐181 郑梓俊 1821130055
在12月2日,我进行了实习中第一次的音乐鉴赏课的授课,讲述内容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高一必修教材中的《世纪新声》这一章节。在书本中,此单元包含了四首音乐作品,两首为主,两首为辅,而当天授课中我着重完成了两首作品,从教材完成度的角度而言,其实是没有完成既定目标的,这也是本节课设置上最大的不足所在,下面我将从备课开始,结合讲课录像来逐步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与反思总结。
首先我将对授课中讲授的两首乐曲进行简单分析:
其一是陈其钢创作的《水调歌头》(叙事诗二号)。是作者创作于1991年的一首现代派的音乐作品。陈其钢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赴法国师从现代派音乐大师梅西安,在搜索了该曲目的示范视频之后,我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一首现代派的音乐作品,可以定义为“音响效果>传统旋律”的形式,而现代派音乐对比传统音乐的另一特点,就是更加地抽象。从高中音乐课的角度而言,该类作品的讲述具有一定难度,因为它并非我们普遍理解中的“音乐”,更适合定义为“音响实验作品”。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画面感、音乐情绪、音乐要素的感受,而不能照本宣科地朗诵课本内容。
其二是刘湲创作的《客家之歌》(<土楼回响>第五乐章)。这是我国第一首以客家人的历史文化为题材所创作的交响作品,其中第五乐章<客家之歌>较为出名,以各类音乐要素叠加,到最后人声合唱为主,并利用客家方言演唱两句很简单,但包含了客家人不服输精神的歌词,勾勒出一副从苦难中走来,走向世界,拥抱世界的雄伟画面。
我在接下授课任务的时候,距离讲课仅剩两天半的时间,但在聆听了第一首《水调歌头》的音频后,我脑中就立马产生了画面感,这也是我对于音响音乐而产生的通感。
得益于我课外在学习现代设计史,了解到很多美术与设计领域的大师,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曾经了解过:“康定斯基作为抽象艺术的开拓人,具有很强的通感,并有过将音乐会给他的感受化成画面表现的作品。” 这些记忆与知识储备在我脑子里一下炸开了锅,随后一条大概的思路也在脑子里展现了出来。而第二首作品也是一首画面感很强的交响与人声作品,且具有较为丰富的客家人迁徙的历史背景。因此我大体上将这节课的重点放置于带领学生去感受音乐本身的情绪以及帮助学生形成画面感,结合文化背景更好地把握整体欣赏乐曲的情绪
由于授课对象是美术专业的学生,而我对康定斯基也比较了解,于是我决定在课堂开始通过画作与音乐的结合,引入通感的概念,一是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从他们熟知的美术作品入手,导出我要讲解的音乐作品。二是引出一种新的感受方法,即通过声音形成画面观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接下来要展示的作品。
授课一开始,我便展示了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并将其中的一些元素勾画在黑板上,并提出“同学们想一下这描绘的是什么场景”的问题,随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了同一幅画结合一段音乐后产生的动画作品,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我将黑板上勾勒的聚光灯,观众等线条造型加以注解,在视频播放结束后告诉学生这是画家根据自己在听音乐会的时候,脑中出现的画面与色彩饿,所创作的抽象作品,并回到画面本身二次分析,此时观察学生反应,大部份学生的脸上都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新奇感,此时我意识到我的导入环节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切换下一张ppt,介绍了画家具有“将音乐与画面互相转化”的能力,并顺带普及了一下,这幅画的作者是抽象艺术的开拓人之一的美术历史背景。然后正式引出通感的概念,也就是俗称的“艺术是相通的”。
随后我切入正题,开篇首先讲解了一下《水调歌头》的作品概况,简单介绍后,我结合课本上的段落标识进行了视频的播放,尤其突出了一些室内乐队演奏的部份,让学生聆听那些具有尖锐冲突的和声音响,逐步构建出一个比较令人不安的听觉氛围。播放完成之后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听完之后有什么感觉?”。并提出“不安,悲伤”等词语进行引导。然后展示了对于这首歌曲特点的总结图表,其中针对歌曲中使用的“吟诵”这一中国古代诗词诵读方法,我进行了适当展示,并与现代汉语的朗诵做了对比,加深学生对于吟诵的感受理解。总结完毕歌曲的特点之后,我扩充了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即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与无法与亲人团圆的悲伤无奈。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苏轼的情况,再次聆听了乐曲的一些精彩片段,随即结束第一首乐曲的讲解。
第二首乐曲的引入我采用了展示客家土楼图片的方法,提并引出“从苦难中走来”的导语,并留下“为什么是苦难?”的问题吸引学生对于接下来内容的关注。点出了客家人的主题之后,我选择了讲解客家人形成的历史背景作为感受乐曲的铺垫,客家人从晋朝开始经历了五次大迁徙,从中原南下,直到遍布世界各地。几乎每次迁徙都是为了躲避战乱,但客家人的坚韧与勇敢让他们不断壮大,从苦难中走出来,拥抱世界广交朋友。
在讲解完历史背景之后,我播放了该首乐曲的演奏录像,是由我国著名指挥大师郑小瑛讲解并指挥的版本,在播放的过程中伴随课本谱例进行音乐要素的讲解与分析,同时补充一些画面感的词语作为引导。下一张ppt中我提出“你看见了什么”的问题,并打出几个关键字作为引导。第二次播放的时候我结合语言描述在黑板上画出了山岭和火把的画面,结合从远到近的故事叙述引导学生结合画面理解音乐,引申到客家人不屈不挠躲避战乱的坚毅精神,并升华到中华民族不可打倒的精神层面。在课堂结束之际我又返回到导入部份的内容,再次讲解了一下通感的概念。
总结:由于时间仓促,加上自身经验不足,所以这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的点,下面我将结合老师们的评课意见进行反思
1,对于课室内的电教设备情况不熟悉,没有提前将ppt与视频在授课用电脑上进行试演,以至于正式授课的时候对于触摸屏操作不熟悉,而且音量也不足以让学生听清,得益于听课老师的协助与提醒,才及时挽回局面。
2,通过观察录像,发现自己的教态方面还是有待提高的,肢体动作过于零碎,而且站姿有些含胸驼背等,教学语言也是继承了在上专业一对一小课的时候的随意性,为了活跃气氛而采用一些通俗语言的行为本身是好的,但我的缺点在于使用程度过量,而且没有收敛回课堂状态的意识。
3,对于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以至于原本四首乐曲的计划只能完成前两首,而且存在提前下课的行为,事后意识到这其实属于教学事故的范围,老师们也提出了可行方案,比如再次鉴赏某一首乐曲等,而不能提早放学。值得反思。
在备课中我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下面进行一些总结
1,作为一个老师,不论是教授什么科目的,都应该巩固自身能力水平的同时多去接触不同门类的学科,以音乐老师来说,音乐作为抽象艺术,若是可以和视觉传达的具象美术作品相结合的话,更能引起学生的内心反应,并非需要我们都通晓美术技法与背景,但应该具有一定的资料查找与鉴赏能力。
2,作为教师,讲台就是舞台,我们应该相信自己说的事情与内容,当然前提是做足了功课确保内容符合应有的情感价值观与准确性,也应该有一个带领者的姿态,让学生相信老师,继而相信内容,更好接受。
3,ppt的制作应该避免多文字,多复制的情况,ppt的意义在于提炼课本已有内容,以及以最直观地方法去普及课本外的与课堂相关的知识,应该避免照本宣科的做法,一方面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对自己的流程不断熟悉,第二,不依赖ppt的老师其实更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关注。
4,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牵扯到了播放视频的环节,且需要进行跳段播放的时候,可以使用小记事本进行记录时间点,包括每个环节的时间段,上课期间也要适当关注时间的使用,作出临场调整,以避免陷入被动完结的尴尬境地。结合实际时间空余,要灵活调整剩余内容, 保大舍小,避免不完整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