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舞校友风采——杨柳

发布日期:2020-08-27    浏览次数:

  杨柳,广州大学09届音乐舞蹈学院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2014年毕业。大学时因为对舞蹈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更多的疑惑与未知,把我带到了香港演艺学院修读舞蹈编导专业硕士。大学时我钟爱林怀民的《九歌》和《流浪者之歌》,钟爱舞台上颇为浪漫诗意的身体叙述方式。那时候在广大我总在反问自己 ‘为什么有这样的喜爱偏向?’、’为什么在创作实践中会想呈现这样或那样的作品?’在那时候我对于艺术创作的个人意义和思考是模糊的。即便了解Pina因为悲伤而舞,了解John Cage与Merce Cunningham对艺术新浪潮中随机性的崇尚,或是Trisha Brown的动作创造的坚持,我也不明白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们是怎样将个人与艺术创作意义被衔接在一起的。

  在停驻香港的三年学习中,想要学的太多,日子也过得飞快。我慢慢在反问和不停的创作中开始找到自己与创作的联结。这引领我在完成舞蹈编导学科的研究和学习外前往香港城市大学旁听多媒体制作的课程,并在学校实验创作多媒体舞蹈。另一方面,因为对Pina Bausch和DV8作品的热爱,让我无法满足于关于舞蹈部分的身体训练,我进入了香港邓树荣先生的戏剧工作室,跟他学习戏剧当中身体的表演处理和训练。后来也因为各种特别升起的好奇,去进行日本舞踏、铃木忠志、八段锦的身体训练。因为在积累中我有了想要呈现出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而推着我不停前行,顺应自己的想象与好奇去试错,去做。

  2016年毕业之际,我参与到瑞士苏黎世、香港、台湾、杭州四地艺术高校联合的跨媒介艺术创作访问学者计划。我开始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艺术媒介专业的艺术家们一起进行研讨和创作。透过半年的相处和研讨,在苏黎世艺术大学、香港艺术空间Exquisite Corpse、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发表作品团体创作互动剧场作品《Fear》、身体剧场作品《0.142921%》。

  2016年底,因为对身体有相似的创作思考和创作方向,我与台湾视觉艺术家郭盈秀开始组成创作团体VAGA Body & Multimedia Experimental Group,旨在透过社会观察与实验,在不同场域进行创作,以行动经验到 的场域感和身体感,实践另一种对于场域、记忆、认同的解构与重构。重构「身体形状」,以身体感知,进行当下在场与状态流变的探讨 。从2017年开始,我以艺术家的身份开始思考如何工作,如何延续创作团体和个人艺术的艺术路程。我们开始透过创作计划与过往积累的作品申请影展、艺术展、表演展,也正是因为过往因为好奇而不停前行的求学历程,让我不再仅创作舞蹈作品,开始在各地发表身体剧场、多媒体身体剧场、当代戏剧剧场类的创作身份,也开始在不同的地方因时因地灵活转换着最终作品的呈现媒介。一个40分钟的独角戏,一个30分钟的身体剧场作品,一段身体影像,一段行为作品……不断思考与实践让我开始更广泛地看待个人创作和身体的关系。舞蹈编导专业经历出身成为了长出花儿的重要养分,但这并不能局限了我的作品呈现方式,我可以透过身体、运用身体去无边界地完成我所想要做的作品,去触及到我想要讨论的议题,去面对不同文化的人群。在这个慢慢让自己更加像一个艺术家的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艺术创作对于我而言是生命,是无法缺失的表达出口。

  2017年我们成为希臘 ResidenceSEA駐地創作藝術家、印尼 Jatiwangi art Factory駐地創作藝術家,2018年重庆器空间駐地創作藝術家,2019年缅甸New Zero Art駐地創作藝術家。这三年,我们在不同的国家、不同艺术空间,不同的文化地域中每每停驻不少于一个月,去创作现场演出作品、身体影像作品、声音作品等,也在不同的地方跟其他艺术家、当地的观众不断交流,进行我们的个展、剧场公开演出。除了我们驻场创作的地方,我们也透过参加活动,去到不同的地方进行演出,生成新的作品;国际行为艺术节的、上海明当代他者舞台展演、歌乐山三昼夜展演、乌镇戏剧节、香港走夜巷(展演)、深圳艺穗节、台北小剧场学校展演……

  在这其中有一支身体影像作品《他知道重复能让我感到幸福 Repeat Repeat》收获颇丰,有幸入选2016年入选香港 XXX Gallery影像展展演,2017年美國麥迪遜OFF THE WALL影展,2017年獲選羅馬尼亞IN|DUST|REAL| Video art event影展,2017羅馬尼亞 IN|DUST|REAL| Video art event, VIIIth edition,Museum of ǎrii Criurilor in Oradea影展

  2017年2018年意大利米兰的艺术空间[.BOX] Videoart Project Space in Milan进行作品巡回展出。影展入围、表演回馈,回应也给了我无比大的动力去继续我的创作生活。

  2020年,我有更多的时间停驻在广州,去继续思考创作,准备作品,也正在等待10月或11月的台北双个展。

(供稿:杜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