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晚7点,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乔建中研究员在广州大学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举办了题为《音地关系论》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马达教授主持,参加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的代表和我院部分师生聆听了该场讲座。
乔建中研究员分别从“构建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与教学体系的初步设想”和“音—地关系探微——从民间音乐的分布作音乐地理学的一般探讨”这两个部分进行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讲解。
乔建中研究员的讲座首先是围绕“构建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与教学体系的初步设想”中的七大内容板块进行展开,第一点介绍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学科属性,认为区域是地理空间的一种分化,分化出来的区域一般具有结构上的一致性和整体性。这里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城乡结构、资源环境结构乃至行政结构、文化结构等。区域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理现象,有其本质的而非人为赋予的性质。第二点是区域音乐研究和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从二者各自的学术范畴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先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入手,一个一个区域地先做好每个区域具体细致的研究,才有可能建立一个有理论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系统。”第三点是区域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主要从考古学领域、历史地理学领域、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区域民俗研究领域这四个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一一进行了介绍。第四点是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乔建中研究员讲解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根据自己切身接触到的材料概括为五个小点展开探讨,分别是:1.关于“文化源地”的研究;2.关于文化区传播、扩散的研究;3.关于文化区域及其划分的研究;4.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5.关于文化生态的研究;第五点是区域音乐研究的现状。

“音-地关系探微——从民间音乐的分布作音乐地理学的一般探讨”是乔建中研究员讲座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在这个专题中主要分为中国民间音乐中的地理因素、表层关系 ——环境对体裁的“选择”、深层关系——地因素所造成的民间音乐风格区、储存关系——作为保护传统文化自然屏障的地理环境四大方面。在中国民间音乐中的地理因素的讲解中,提出了“地形地貌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制约着并影响着作为意识形态的音乐艺术;而音乐当中又极其自然地表露出种种地区风貌及民俗特征。两者的联系,一方面体现在流传的作品中,同时也体现在音乐行为的主体——人的身上。这一点,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探究人——地关系时,都不应当忽视”这样的观点,对于广大听众来说,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在表层关系 ——环境对体裁的“选择”中,乔建中等专家得出结论说:民间音乐发展进程中的方式、方向、形态很大程度取决于自然因素。民间音乐“生态”也是自然“生态”的反映。当然,这种“一致性”,仍然是两者最直接的关系。更深的联系,还需要我们从其他因素中寻找。在探讨深层关系——地因素所造成的民间音乐风格区这一内容中,主要是提出了区域界限自然的差异性、追溯历史渊源、注意“统一”之下的地区多样性、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更深一步研究区域音乐文化是有益处的。最后是储存关系——作为保护传统文化自然屏障的地理环境问题,这部分,乔建中研究员举了五个例子,分享了自己的区域音乐文化考察成果。
乔建中研究员的讲座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本次讲座不但丰富了大家对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认识。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乔建中老师严谨扎实的学术态度。讲座使与会者对区域音乐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对于区域音乐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