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全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宋谨教授应邀来访我院,并举行两场学术讲座。讲座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美学”和“后现代主义与音乐”。
上午九点,宋教授此行的第一场讲座——“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美学”在广州大学演艺中心202教室举行,参加讲座的有我院领导、老师、研究生、本科生。
第一部分,宋教授以“天”为开篇,指出“天”是中华文化信仰的核心,并以祭天活动为例,谈到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他分别列出先秦儒道墨家、西汉董仲舒王允刘禹锡、北宋张载王守仁等人对天命观的阐释,这些哲学术语反映了古人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天”与音乐起源有关,古代音韵十二律效凤凰鸣叫,古乐音律均来自于天:黄钟来自天,它是音律之首,是元气,在律为元律,在音为元音,天地干支与音律相通;七律来自天,天象、音乐和数字之间存在关系;五音来自天,与星宿有关,也是模仿禽畜之声,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别为牛羊鸡猪马的叫声。从《乐记》谈起,指出其内在逻辑是“物-心-声-音-乐”以及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并举出各种生动的例子,以音乐美学的角度为我们阐述天与音乐本质问题的内涵。
第二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基础“阴阳五行”与其思想核心“和”。宋教授对“阴阳”一词的概念来源以及内涵外延做了阐释,从音律、音声中的表现两方面谈到阴阳与音乐的关系。大自然中的金木水火土元素构成了“五行”,相对于“阴阳”是古代对立统一学说而言,“五行”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以生命哲学、中医、中餐、生态学、美学和音乐六种角度来剖析“五行”,对“和”的思想内涵进行解读。生命哲学认为,阴阳之和能生育,同阴同阳无后继;中医认为,“五行”即五脏,开药方必须要五行生克平衡,达到“和”的状态;中餐中的“和”就是美味,五行本是无味,经过厨师的巧妙烹调之后,菜式色香味俱全,就变“和”了;生态学方面,复杂的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同生共荣,达到生态平衡,也就是达到“和”;美学中的“和”就是和谐美;音乐中的“五行”就是五音,“和”为好听之意。
第三部分是儒道释的美学观与音乐。儒道释三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印象深远,儒家入世,道家遁世,佛家出世。中国传统哲学总特征从重道轻器到道器并重转变。谈到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切入点,提到音乐对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影响。弹琴能够修身养性,陶冶情趣;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民歌来自于民间,它像野草,是反映民情的晴雨表,所以统治者通过遣派乐师到民间进行采风活动,以了解民情,维护统治。谈到道家,他们是反对音乐,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聋”,反对享乐。通过聆听古琴演奏的《流水》一曲,在恬淡,隐逸,幽静,空灵的琴声中,同学们对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有更深彻的体会。随后,教授讲了俞伯牙学琴的故事,强调音乐的演奏技艺要想达到一定高度,必须要学会移情。乐感教育是音乐教育中的难点,要在演奏中达到“情知专一”的境界必须要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体验。至于佛家,佛家的音乐是为了弘扬佛法,是“五韵皆空”的音乐。宋朝之后,在道器并重的哲学观转变下,音乐朝着世俗化发展,提到近现代的“新音乐”,教授把它比喻成“骡子实验”,比如徐振民《枫桥夜泊》、谭盾的《地图》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最后,教授谈到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强调作为音乐人,应该为世界的音乐贡献出属于我们自己中华民族的“一元”,让中国传统音乐丰富发展并得到传承。
下午两点半,宋教授在我校文逸楼335教室继续为我们带来第二场讲座。首先他指出,全球化发展是后现代主义实践。那究竟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呢?其诞生的背景是什么呢?它反对什么,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又是什么?如何从音乐、艺术领域来了解后现代主义的问题呢?后现代主义音乐有哪些类型?围绕这些问题,宋教授引出了下午的讲学内容——“后现代主义与音乐”。
“后现代主义”作为不同于传统和现代主义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诞生于西方20世纪30年代,于50年代后被大致确定定义,表现在哲学、美学、社会学各个领域。
后现代主义诞生的背景:一是以消费和信息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在这个社会里,新教伦理精神和科学理性是西方现代人的两个支柱,并列举有关史例说明“人”的变化--原来依靠上帝,后来依靠人类自己发明的科学理性,到现在发现科学并不能拯救人类,产生了焦虑。二是人主体性的转变,上述的焦虑最终导致人主体地位的消解,后现代主义表现在艺术领域上就是反人工控制,教授用一系列的美术及摄影作品为我们生动地解读了后现代人的“吸毒状态”或“他人引导”状态。三是哲学的转折----反中心与“小型叙事”,现代哲学“宏大叙事”的破产的原因在于两方面,其一是哲学的发展本身,其二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比如数论领域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量子力学领域的“波粒二像”现象等,而后现代科学哲学在艺术方面就表现为解构、无序,陷于思维的怪圈,产生种种悖论。
接着,宋教授对上述进行小结,指出后现代主义反对四大方面:1. 本质主义,“罗格斯中心主义”,即理性中心主义。 2. 形而上学、二值逻辑、深度模式、宏大体系(一个中心的封闭结构)、普遍性、确定性、非历史性、人工性。 3.机械还原论。先验认定宇宙是有序的,各类事物都有各自的一个恒定的本质 。4.上帝观、全知者身份、逻辑的阿基米德点。
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宋教授引用了哈桑的观点:美的特点是有序,反美的特点是无序。哈桑对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划分,教授认为这是美学的转折---反美学与“不确定性内在性”。
后现代主义音乐类型有四种:第一种是解构的音乐(专业音乐:偶然音乐、概念音乐、环境音乐、行为化音乐),第二种是无机拼贴的音乐(专业音乐:复风格或多元主义音乐),第三种是广场音乐(摇滚乐等),第四种是媒体音乐(文化产业中的大众音乐与专业音乐)。
随后,宋教授播放了不同类型的后现代音乐作品并做了详尽的解析:
施尼特凯的《平安夜》把古老的圣诞颂歌的传统情感外貌变形和打乱,体现的是不一样的圣诞节。
作曲家王宁的作品《异化》以人类的产生——发展——异化为线索,对从古至今以来人类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星球以及人类本身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揭示出了这样一个主题:地球只有一个,生命是最可贵的。如果人们继续利用高科技手段制造杀戮,继续执迷不悟地对大自然进行无休止的破坏的话,那无异于在为自己挖掘坟墓。这是作曲家对人类自身命运的人文关怀。
范吉利斯的《火星神话》。巨型屏幕作为背景,在大型乐队和合唱队后面,还有古代雅典神庙的柱子,丰富的色光映照下,整个场所非常迷人。这样,音响和投影以及色光为观众提供了极佳的视听享受。
作品《ANY MUSIC》,在完全没有人类,是动漫设计制作的机器世界里,那些乐器自己演奏自己。
作品《破铜烂铁》表明生活到处都是音乐,扫地可以扫出音乐,打篮球可以打出音乐,连玩扑克也可以玩出音乐来。让同学们深彻地体会到“用艺术的眼光去看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品”的真谛。
讲座的最后,宋教授谈到后现代之后大家都在关注哪些方面,具体的列出了三个方面:1.文化研究:边缘文化——大众文化、社区文化、女性文化、少数民族文化;2.东方后现代:用现代整合后现代;3.后殖民批评:文化身份问题。
此次宋瑾教授的学术讲座,给在场师生们上了两堂生动的音乐美学与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课程,让师生们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并且了解到音乐美学学术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