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7日下午2点30分,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萧梅博士与其博士研究生李亚、朱腾蛟莅临我校文逸楼620教室,作题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民族志》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院长马达教授主持,音乐系部分教师、全体研究生、部分本科生出席此次讲座。
萧梅教授认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应该超越乐谱,还原真实的音响。音乐表演不仅仅是二度创作,还是生产音乐的过程。在介绍完“表演”与“表演实践”、面对跨文化的“音乐表演”、“表演民族志”的概念与范畴以及“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关心的议题后,萧梅教授为我们宣讲了她多年的学术成果《“制度性展演”——以萨满(巫)仪式音乐研究为例》。萧梅教授立足于田野考察资料,讨论了萨满及巫仪式中的系列制度性展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制度性展演所建构的演唱形式与“歌路”的深层关系。萧梅教授的研究将仪式视为可以通过表演被认知的行为与文本模式,一方面注重思考仪式表演及仪式声景所蕴含的宗教学内涵;一方面通过对“巫乐系统”的探讨,将萨满音乐研究回归到音乐学自身。
博士研究生李亚的学术分享成果为《“合乐和乐”:江南丝竹表演民族志》。李亚通过以长三角地区代表性传统乐种“江南丝竹”之雅集型丝竹乐为研究对象,从个体感知切入,将“合乐”行为作为研究主轴,探讨丝竹乐形态的生成及研究者自身文化感知的全过程。
博士研究生朱腾蛟的学术分享成果《南侗嘎琵琶中的假声歌唱与两性相与》以“假声”唱法这一“嘎琵琶”之典型特征作为切入视角,沿着唱法、风格到文化阐释的思考路径,从南侗嘎琵琶歌唱风格、对歌场域中的嘎琵琶展演与假声歌唱的功能,以及嘎琵琶中的假声歌唱与两性相与等三个方面展开了一系列论述。
萧梅教授与其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分享展现了传统音乐表演研究的另一片视域,关注的不再只有表演本身,还有其表演过程中所折射出的民族文化,其对现象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寻根问底、不断思考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