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1日,我院迎来了世界著名男低音歌唱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巴特勒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尼基塔.斯托罗耶夫(Nikita Storojev),这是来我院讲学的最高级别的大师。这位大师不同于以往的泛泛的“大师”,他是实至名归的大师。他在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纽约、旧金山、慕尼黑佛罗伦萨、东京和柏林的世界各大歌剧院、音乐厅和音乐节中演出,饰演过超过50部歌剧的角色和演唱过超过300首的经典歌曲。
他录制发行了25张CD和5张DVD,与之合作过的指挥家或演奏家有:大提琴家、指挥家姆斯蒂斯拉夫.罗斯托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奇(Vladimir Ashkenazy),指挥家约翰.普里查德爵士(Sir John Pritchard),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指挥家尼姆.雅尔维(Neeme Jarvi),指挥家约翰.尼尔森(John Nelson),指挥家马里斯.杨颂斯(Marius Jansons),指挥家格纳迪.罗日杰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destvenski)等。他还曾与普拉西多.多明戈(Placido Domingo)、鲁契亚诺.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等世界著名歌唱家一起合作演出。

从5月21日到6月1日,每天下午三个小时,大师为三个研究生、七个本科生及年轻教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在两个星期的教学中,他以极其简单、易行,且见效极快的方法,帮助同学们迅速地找到了正确的歌唱状态。所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进步,有几个同学,像潘白雪、赖海英、窦鑫鑫、游佳佳、常诚老师更取得了“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的喜人成果。两个星期的学习,同学们由开始的声音位置不固定、共鸣没有很好地运用、压喉等一些问题,逐渐地找到了解放喉部压力的方法,声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学们了解到声乐艺术的严谨与细腻,懂得了要想成为好的声乐家,就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在声音、音准、语言、音乐表现力等方方面面下功夫。
在课堂上大师使用最多的是“Va”,它有两个作用:当某一个同学在演唱快速音阶时,有些音的音准模糊不清,大师会让这个同学唱“Va”来代替原来的歌词,使同学很容易地明确了每个音的高度;另外,有的同学在演唱时喉部压力过大,大师也是让同学唱“Va”,使同学迅速摆脱了喉部的压力,找到面罩的感觉,声音的质量马上得到了好转。当有的同学即使唱“Va”也还是达不到要求时,大师就更进一步,让同学唱“Vu”,由此可以看到大师的教学灵活有针对性。在女高音演唱低音-F4以下的音时,大师要求同学使用胸声。在唱高音时,为避免喊叫,用“Wu Hu”来寻求头声,效果显著。
另一个主要的手段是要求学生在演唱时双手扶住椅背,站在离椅子一尺远的地方,身体前倾,这是帮助他们放松横膈膜,找到深呼吸的感觉,同时也帮助他们快速找到头声。经过尝试,同学们都感受到它对演唱的帮助是很大的。

对于声乐学习,大师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发声的方法:声音的质量取决于发声的方法正确与否,如果使用喉咙的压力,音色就不美。因此,他用面罩的唱法来解决喉咙的压力问题。
2)气息的运用:声乐演唱中的气息要深,高音时腰部要呈扩张的状态。
3)共鸣的使用:每个歌手必须学会使用共鸣,没有共鸣就不能从事专业的演唱。“Wu”的练习可以帮助歌手寻求到共鸣。
4)语言的准确:学习声乐不仅要有声音的天赋,还要掌握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英语等不同的语言,发音要准确、清晰。他强调语言在声乐演唱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师本人就可以讲六国语言。
5)节奏与音准的精确:演唱声乐作品,必须保证节奏与音准的精确性,不能有侥幸心里,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
大师告诫同学们,声乐学习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他即使在68岁的高龄,仍然坚持每天练声,没有这样的训练,无法成就歌唱事业。要多听好的歌唱家的演唱,这是学习声乐必不可少的过程。通过大师的讲解,同学们了解了声乐演唱的高标准、高要求,了解了什么是国际的一流水准。
最后经过两个星期的学习,同学们与大师共同举行了汇报音乐会,同学们的演唱得到了观众的肯定。大师本人连续演唱了八首歌曲,更是展示了一流歌唱家的风范,得到了观众的欢呼喝彩。两个星期的大师课虽然短暂,但激励了同学们学习声乐的热情,为音乐学院带来了新的学习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