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广州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东风,广州大学舞蹈编导本科专业申办成功并顺利招生。遵照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围绕《广州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构建和完善我校的舞蹈类本科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构架比较合理、特色和优势比较明显、办学水平比较高、能灵活适应地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所需要的舞蹈编导本科专业,不断优化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制定本规划。
我校舞蹈类专业方向于2001年开办,成为新组建的广州大学艺术类专业体系中的一员。2001年招收了首届音乐学(舞蹈表演)专业专科生。2001年10月申报音乐学本科专业获得广东省教育厅批准,设置了社会音乐和舞蹈表演两个本科专业方向,2002年开始正式招收音乐学(舞蹈表演)本科生,现已有一届专科生、三届本科生毕业。目前在校生100名。
学院以合并为契机,以学科为突破口,依据学科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加大学科专业的整合力度,对相同或相近专业进行了重组。同时审时度势,根据社会与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学校规模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申办本科新专业。在此基础上组建专业教学队伍,以充分整合师资队伍和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为学院的整体发展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并初见成效。目前,学院开办普通本科教育的音乐舞蹈类专业已由2008年之前的1个达到目前的2个,整体形成了覆盖面较广、内部结构较为合理、科类互补性较强、特色和优势较为明显的音乐舞蹈类学科专业结构,实现了我校舞蹈类专业从寄《音乐学》专业篱下向具有独立专业平台的转变,奠定了学校新的艺术类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格局,适应了广州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的舞蹈编导本科专业正是在此大好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随着专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学院不断加大舞蹈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培养和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科梯队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学院大力完善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了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这些,都使我校舞蹈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校舞蹈专业的教师已由2001年的1人充实到了10人,职称结构也由没有高级职称增至两名正高、两名副高,具备了发展本科专业教育的队伍保证。
为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学院按照学校提出的“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标准,有针对性地加强新办舞蹈编导专业的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促进新办舞蹈编导本科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为规范教学管理,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院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管理文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成立了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有效地推进了各项教学改革。针对新办舞蹈编导专业,学院着力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并通过这些措施来制定和优化我校舞蹈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本专业目前尚无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也起步不久。现有专业课室5间,琴房61间,资料阅览室1间,办公用房2间。
目前,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已初步成型,为下一阶段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校舞蹈编导专业由于刚刚开办,历史短,基础较弱,经验不足,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的有:
1、教学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人才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滞后,专业建设任务比较艰巨。
2、师资力量薄弱,结构性短缺仍然存在。部分专业课和基础课师资力量短缺,结构不平衡;现有师资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只有个别,高级职称的教师缺乏,年轻教师数量庞大,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后劲。
3、教学质量需进一步提高,专业内部构架显得单薄,并有待进一步优化。新兴专业方向也设置不足,专业学科的竞争力大打折扣。
三、舞蹈编导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
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要以主动适应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文化强市”、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按照“重基础、重实践、重质量、严管理”的基本要求,以专业内涵建设为重点,遵循学科专业自身成长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坚持资源优化、需求导向的原则,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努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构架比较合理、特色和优势比较明显、办学水平比较高、能灵活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舞蹈编导本科专业和高素质应用型舞蹈人才培养结构,培养高素质的舞蹈类应用型人才,并形成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建设和调整机制。五年内,做大做强舞蹈编导、舞蹈表演与教师教育专业方向,积极申办新兴的舞蹈艺术类乃至音乐剧、艺术管理等专业方向,并完成舞蹈学专业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办学规模要有显著发展,五年后在校生应达到240—360人左右;师资队伍达到15—20人左右,其中正高职称达到3—4人,副高职称达到6人左右,并积极引进或培养具有硕士(或以上)学位的师资;建设1-2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3—5个校内外的实践、实习教学基地。通过努力,力争成为华南地区有较大影响和较强实力的、有一定特色的舞蹈编导本科专业。
(一)不断完善专业内部构架,建立富于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
在充分保证已有专业方向高质高效发展的情况下,科学设置专业方向。积极发展与地方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方向,发展主要面向地方的特色专业方向。并争取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适应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省、市的发展规划和社会的需求,优先扶持、重点发展直接为地方文化产业服务的专业方向。我校舞蹈编导专业现有的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方向有:舞蹈编导、舞蹈表演与教师教育。学院将加大对这些专业的建设力度,在经费投入、师资配备、人员配备和政策等方面都将给予优先考虑,促使这些专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增强整体实力,加大专业改革力度,突出课程体系的特色,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质量,为地方培养一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省市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快专业发展速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全方位吸收国内外办学的先进经验,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进行大胆地探索,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竞争力。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队伍
坚持数量、结构、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处理好现有教师队伍建设与增员之间的关系,精心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数量适当、敬业创新的师资队伍;通过引进、培养等手段,有重点、分层次地建设学术梯队,特别是积极引进本专业出身的学科带头人,积极充实、提高本专业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着重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专业与教学水平;科学定编、定岗、定员,配合学校、学院大力推进全员聘任工作,完善激励机制,以制度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加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大力弘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良好风尚,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并实施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加强在职教师的进修学习,鼓励在职读博、读硕;加强师德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提高舞蹈编导专业建设水平提供有力的人才和队伍保证。
重点加强专业课室、排练室、服装道具室、教学基地、图书影像资料等的建设,完善教学实践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着力提高舞蹈编导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加大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力度,尽快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引导和支持舞蹈编导专业根据国家相关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办学规范,借鉴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的先进办学经验,加强各项教学“软件”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有校本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各项教学基本文件,规范教学过程,严格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促进专业办学质量的提高。
大力增强品牌意识,紧密围绕学校、学院和本专业的办学定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按照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标准进行专业建设,一要树品牌,二要创特色,三要求效益,实现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力争在五年后,舞蹈编导专业能成为校级名牌和特色专业,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在经费上给予重点投入;同时建立竞争机制,实行两年一次的检查评估,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从而带动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突出改革与创新,努力建立主动适应地方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专业发展机制
增强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文化教育事业服务的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把握社会进步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大胆探索,科学、合理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学科专业发展规律、有一定新的创意的发展机制。一是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因为办学理念是一个专业的发展灵魂,制约着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对专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完善咨询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听取校内外专家以及各阶层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强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强调专业基础、不断强调综合素质、不断强调经世致用。三是建立和健全学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制度,积极探索学科专业发展的新机制,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形成学科专业建设规范管理、良性发展的新局面。四是进一步加强对现有资源的优化组合,逐步推进校内外乃至国内外优质资源的重新整合,从而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变目前封闭办学的局面,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的机制,充实和改善现有专业的办学条件。
(五)精心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规模的专业课程体系,推动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本专业的课程建设中,要始终坚持数量、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处理好现有课程与新增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专业多媒体课程的建设,有重点、分层次地建设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精心打造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质量上乘的专业课程体系;要大力研发各类专业选修课程,着重建设学校与地方课程,在课程的特色建设方面争取走在我省同类专业的前列;要改革和建立符合本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通过课程建设,加强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课程保证。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在本专业的教材建设中,要紧紧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抓好重点、锤炼精品,结合申报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及素质教育通识课程等,树立教材建设的精品意识,力争五年内有教材建设立项1-2个,力争有更多的本专业教师自编并公开出版的教材。同时,要结合专业改革与发展,不断更新优秀教材内容,完善教材系列;支持填补学科空白的教材;启动实验、实践教材的建设;要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研制,加快立体化教材建设进程。
(六)、大幅度提升科研工作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专业建设快速发展
引导和鼓励教师在完成专业教学的同时,积极进行科学研究。由院、系领导,音乐舞蹈教育研究所统筹,力争五年内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完成专著、专集两部以上,在系统内产生一定影响。并确立舞蹈创编、舞蹈表演、舞蹈教育、社会舞蹈等四个方向的研究目标,完善科研队伍结构。
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提升以自主创新为主要手段的科研能力,结合专业教材建设,努力促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要不断完善科研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团队建设、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努力培养具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的团队,学术论文和专著数量持续增长,科研立项取得突破。通过狠抓科研,为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积蓄能量。
总之,我校舞蹈编导本科专业刚刚起步,要走的路很长,要做的事很多。我们将鼓足勇气、奋力前行,谱写广大音乐舞蹈的闪亮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