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兴文化  育新人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硕果累累

发布日期:2021-01-29    浏览次数:

近日,广东省本科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了2020年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结果,广州大学共有 71 项课程思政案例获奖,总数位居广东省各高校首位。其中音乐舞蹈学院有7项课程思政案例获奖。


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等系列精神,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入推进 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出台了《广州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接到通知后,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统筹组织, 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纳入学院重要议事日程,以学院党总支书记为牵头人,全院动员,统一思想,并通过交流、分享、讨论等多种形式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特征以及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在党总支书记的带动下,我院在岗的全体教师——43——均提交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共计近10万字,编辑成册进行了印刷。

2020年4月,教务【2020】40号文公布了广州大学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建设项目,我院成为全校三个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其中的一个。

  这7门课程思政案例有没有你上过的课呢?

音乐舞蹈学院优秀课程思政案例:

案例名称: 聆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

课程名称:带你听懂中国传统音乐

课程负责人:刘瑾、张艳、潘艳娜、刘茜、屠金梅

《带你听懂中国传统音乐》是依托智慧树等平台面向全国开放的课程,目前已有来自15个省市57所高校的1.5万多人选修。

本课程由5位主讲教师讲授8章的教学内容。前3章属于综合性的讲授。第1-2章由刘瑾教授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美感原则与内容之美;第3章由刘茜老师讲解中西音乐美感特征比较,使大家从比较的角度,对中国传统音乐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第4-9章分别介绍了几种不同的中国传统音乐。第4章由潘妍娜副教授讲解被称为广东大戏的粤剧;第5章由刘茜老师向大家介绍器乐合奏形式的粤乐;第6-7章由屠金梅博士带领大家走进潮州音乐的世界,领略潮州弦诗乐与潮州筝乐的魅力;最后的第8章由张艳博士与大家一起感受古琴文化的博大精深。

 

案例名称: 将思政融入舞蹈课堂——使思政拥有“艺术范儿”

课程名称:舞蹈基本功训练

课程负责人:佟树声

   

《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程属于舞蹈编导、舞蹈教育专业学生的主科课程,以芭蕾舞基本功训练为主,极具规范性、系统性与科学性,该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所教授,针对综合大学舞蹈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将多种芭蕾风格融入训练组合中,让学生不因单一的训练组合而感到枯燥乏味,这既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形体、良好的肌肉素质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又能为后续课程,如《艺术实践》等,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渗入相应的舞蹈教学法及思政内容,让学生在训练肢体能力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这也为学生今后迈向就业岗位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案例名称: 致敬经典 红色传承——合唱《我的祖国》

课程名称:合唱艺术理论与表演

课程负责人:弓丽



    合唱是一种多声部的、表现力较强的群众性集体歌唱方式,通过和谐动听的合唱,可以带领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同时具备正确的歌唱意识,掌握基础的合唱理论知识等。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课程通过带领学生排练中国合唱作品《我的祖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引导学生演唱时要以赤子之心抒发对国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将爱国之情融入歌声里。引导学生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    

 

案例名称: 《中国民族音乐》课程张红人文精神和红色文化

课程名称:中国民族音乐

课程负责人:屠金梅


本课程面向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为了让他们更好理解各个地区民间音乐的独特性,特意将音乐和地理,音乐和历史,音乐和方言,音乐与文学,音乐与美食,音乐和族群迁徙相结合,帮助学生多方位地了解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最大特色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了解中国民族音乐需要。本课程的内容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作品,结合多本《中国民族音乐》教材,选择各个地区中最为经典、最好听的民歌给同学们欣赏,同时在“央视网”和“腾讯视频”上面找到最清晰的经典版本给同学们欣赏。此外,本课程侧重广东地方传统音乐的讲授。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家乡的地方传统音乐,特别设计了第六章岭南丝竹音乐。

 

 

案例名称: 《我爱这土地》

课程名称:声乐2

课程负责人:高颜仙

 

本课程是我院音乐专业必修技能课程之一,是一门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在整个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表演方法和基础教学的能力;根本任务是在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终极教育目标。

本案例的特色在于依据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紧扣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进行教学,深挖教学中各环节的思政元素,在教学中通过音乐与历史(歌曲创作背景)、音乐与文学(理解歌词)、音乐与影视(歌曲视频)、音乐与政治(时政讨论)等学科的有机结合,营造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生发爱国主义情怀,对歌曲内涵进行深刻理解,并用歌声正确表现出来,完成技能教学与思政教学的统一,实现音乐课程思政。

 

 

案例名称: 核心素养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名称: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

课程负责人:韩若晨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是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学生接触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基础性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们了解音乐学科的特性、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普适性的音乐教学方法以及音乐课堂中音乐与音乐过程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因此,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会学习到如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合理且新颖的音乐课等教学实操技能,也会接触到我国对于基础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划及学校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等政策文件的解读,从一个更为宏观、立体的视角了解学校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在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应发挥的作用。  

 

    案例名称: 中国钢琴作品《浏阳河》

    课程名称:钢琴

    课程负责人:唐馨    

本节课主要授课内容为王建中先生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钢琴曲《浏阳河》。钢琴曲《浏阳河》在继承原版民歌特色与曲调的基础上,融入了古典钢琴演奏技法,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与西洋钢琴具有的优越特点成功结合,并将钢琴演奏技法与民族感情融为一体,极大地拓宽了我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课程主要从这首作品的技术方面和音乐方面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奏情况,结合多媒体演示和示范演奏进行讲解。其中在讲解作品音乐情感的表达时,引入思政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同名民歌《浏阳河》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一起回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最终达到思政教学目标。

 

    除以上思政示范课程及课堂等项目外,我院还有三门校级思政优秀案例,分别为屠金梅的《赣南、闽西客家山歌中的红色歌谣》、唐颖的《燃烧的民族魂”——黄河钢琴协奏曲》、王怀坚的《让诗词唱起来》,他们从课程中凝练提升思政的要素,成为其他老师可以学习的榜样。

优秀课程的背后,是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在教学相长的教育氛围下,音舞学子也必将学有所成。

(供稿:王洪涛)